无线充电迎来“第二春”:美芯晟率先通过Qi2.2认证,打开高功率时代大门

作者:电子创新网编辑部

在智能终端全面普及的今天,无线充电曾一度被誉为“颠覆式创新”。它摆脱了线缆束缚,带来便捷的用户体验,成为高端手机、耳机、手表等产品的标配。

但在过去几年,这一赛道却陷入“技术停滞”的尴尬境地,背后有三大痛点亟待突破:

  • 充电功率偏低,用户体验受限:主流Qi标准长期停留在15W以下,远低于有线快充(动辄60W、100W以上)的水平,造成用户在体验上“充得慢、用得烦”。

  • 对位难、效率低、发热高:传统无线充电对设备摆放位置敏感,一旦偏离线圈中心,充电效率骤降,甚至停止;且高功率传输时容易发热,限制使用场景。

  • 标准碎片化,设备兼容性差:市面上存在多种私有协议,用户往往无法通用不同品牌之间的无线充电器,导致生态割裂、成本增加。

如何在提升功率的同时,解决对位、兼容、发热等关键问题,成为整个无线充电行业亟需迈出的下一步。

1.     Qi2.2横空出世:释放25W无线快充新动能

2024年,WPC无线充电联盟正式推出Qi2.2标准,被视为无线充电发展的关键节点。它带来了三大变革:

  • 最大充电功率提升至25W:首次突破15W天花板,为手机、平板、穿戴设备带来接近有线快充的无线体验;

  • 全面强化磁吸对准机制:依托磁性对位,确保设备始终精确耦合,提高能效并抑制发热;

  • 继续兼容Qi1.0、Qi2.0协议:向下兼容策略保证了老设备也能稳定使用,减少用户过渡成本。

Qi2.2的出现意味着无线充电正式进入“实用级高功率”时代,也为芯片厂商和终端厂商带来一次全新机会窗口。

image001.png

2.     美芯晟MT201模组抢跑全球首批认证,打响高功率无线充电“第一枪”

在Qi2.2标准刚发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,美芯晟(MAXIC)宣布其MT201无线充电模组正式通过Qi2.2.1认证,成为全球首批认证产品之一,认证ID为24250。

image003.png

这不仅是一次技术领先的体现,更是国产芯片厂商首次在国际无线充电标准中“跑在最前面”。

MT201模组核心亮点:

  • 内置MT5820高集成芯片,支持25W无线充电(MPP25);

  • 支持多档电压输入(5V/9V/15V),输出功率峰值达25W;

  • 直径仅56.53mm,厚度8mm,轻薄易集成于移动电源、桌面底座、车载支架等多种形态;

  • 磁吸力达950gf,精准对位,保障高效稳定充电过程;

  • 支持三种主流功率协议:BPP(5W)、EPP(15W)、MPP(25W),一模多用。

3.     芯片实力撑起标准落地:MT5820一芯多充,性能再上台阶

MT201模组之所以能率先获得Qi2.2认证,关键在于其核心——美芯晟自研无线充电发射芯片MT5820,它融合高集成度与智能控制能力,是目前市面上最具竞争力的Qi2.2发射芯片之一:

MT5820技术亮点:

  • 最高输出功率可达100W,满足未来更大功率需求扩展;

  • 内置ARM Cortex-M0内核,配套64kB MTP,系统反应更快更智能;

  • 兼容BPP、EPP、MPP三大协议,满足不同终端功率层级需求;

  • 集成Buck/Boost控制器,三对NMOS驱动,提升电源调控精度;

  • 支持双通道Q值检测与动态解调跟踪,优化磁耦与稳定性;

  • 支持PD、QC、UFCS等有线快充协议,实现无线+有线融合充电体验;

  • 小封装QFN48L(6mm×6mm),适配便携和嵌入式场景。

image005.png

4.   从标准到落地,美芯晟为行业注入“确定性”

在技术进入新周期、行业等待标杆落地之际,美芯晟率先实现Qi2.2模组和芯片双重认证,不只是技术领先,更为整个产业链提供了落地样板。

其意义包括:

  • 加速Qi2.2终端生态建设:品牌手机厂商将有成熟模组和芯片可直接导入,降低开发难度;

  • 推动高功率无线充电从“样品阶段”走向“量产级应用”;

  • 为“磁吸+高功率”双轨融合的未来充电模式提供技术支撑;

  • 重塑国产芯片在国际标准实施中的地位与话语权。

5.     无线充电“下半场”,是标准之争,更是芯片之战

随着Qi2.2标准落地,无线充电的竞争焦点,已从基础普及转向“谁能真正实现高效、高功率、标准兼容”的综合实力比拼。

而美芯晟用MT201和MT5820率先交卷,不仅抢占了“技术窗口期”的先机,也进一步验证了国产芯片厂商的创新能力与执行速度。

Qi2.2不是终点,而是行业重构的起点。美芯晟的抢跑,也许正预示着:下一轮无线充电变革,将由中国力量主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