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电子创新网编辑部
在汽车“全面电子化”的时代,每一个机械动作都正在被电机重新定义。
从空调风门的精准开合,到HUD投射镜的微米级调整,再到自适应大灯的角度控制——这些看似微小的动作背后,正是一颗颗车规级步进电机驱动芯片在默默运转。
而过去,这个市场几乎被 TI(德州仪器) 与 ST(意法半导体) 两大国际巨头牢牢把控。
但如今,国产厂商的身影正在加速浮现。以纳芯微电子(NOVOSENSE)为代表的新一代国产芯片,正凭借灵活的架构设计、车规级可靠性与成本优势,撬动传统格局,向高壁垒的车规芯片市场发起挑战。
一、为什么“步进电机驱动芯片”突然变得重要?
电动化正在颠覆传统汽车的系统架构。相比燃油车,电动车更依赖电子控制模块来实现能效与体验的平衡。
这让“精准执行 + 电气化控制”的元件——尤其是步进电机驱动芯片——成为关键角色。
以往机械式的风门、灯光调节、投影机构,现在都改由电子控制系统精确驱动,而步进电机天生具备“可分步定位”的特性,不需要复杂的传感器反馈,就能以高分辨率执行动作。
一句话总结:
电动车越智能、越节能,步进电机驱动器的重要性就越高。
二、国际格局:TI/ST 长期垄断的双寡头市场
长期以来,车规级步进电机驱动芯片市场几乎被 TI 和 ST 占据。
TI DRV8889-Q1
电压范围高达 50 V,支持 1/256 微步、智能电流调节(Smart Tune)、AEC-Q100 认证,是高端自适应大灯、HUD 的“标配”。ST L9942 系列
曾是传统燃油车 HVAC 与灯光控制的黄金搭档,功能成熟、可靠性高,是Tier-1厂商的长期供应选择。
但随着 EV 架构复杂化、国产供应链崛起,这一格局开始松动。TI/ST 的产品虽强,但存在三个痛点:
l 成本高——尤其在中低端车型或国产品牌中难以大规模推广;
l 本地化响应慢——设计、调试、服务周期长;
l 过度规格化——在很多场景中“性能溢出”,增加系统复杂度和成本。
这为国产厂商切入留下了战略空隙。
三、国产突围:纳芯微电子的系统化打法
国产芯片厂商并非单纯以“低价竞争”入局。
纳芯微电子(NOVOSENSE)通过一系列车规产品,正在以体系化的技术路径挑战国际巨头的传统优势。

以其代表产品 NSD8381-Q1 为例,这是一款专为汽车设计的可编程步进电机驱动芯片,具有以下核心亮点:

这意味着它不仅能应用于传统风门、电动阀门控制,还能覆盖 HUD、LED灯光调节、座舱机构 等对精准控制和高可靠性要求极高的系统。
一位Tier-1工程师评价道:
“以前我们总是选TI或ST,但国产方案在温漂、电磁兼容和微步控制上已经很接近了,且调试响应更快。”
四、三强对比:谁更懂EV的需求?

从表中可以看出:
l TI:在高端EV系统仍保持领先,但产品偏贵、复杂度高。
l ST:方案成熟稳定,但在48V平台和微步精度上略显老旧。
l 纳芯微:虽在顶级参数上略逊,但在成本、适配灵活性、本地化服务方面具有极高竞争力。
一句话点评:
纳芯微的战略不是“硬拼规格”,而是以够用、灵活、可靠、快速响应来赢得主流EV厂的青睐。
五、产业趋势:国产步进驱动的三大机会窗口
1. 新能源车电子架构重构
从分布式向集中式/域控制过渡,对通信接口(SPI、LIN、CAN)兼容性要求提升,国产厂商可凭软硬件协同优化布局。
2. “小电机”应用爆发
EV内部执行机构数量激增,一个中高端车型动辄搭载上百颗小电机,这意味着步进驱动器的用量以指数级增长。
3. 本土化与供应链安全
车企希望避免被国外供应链掐脖子。国内厂商在响应速度、协同设计、国产替代认证等方面天然占优。
六、写在最后:国产力量,已不止是“替代”
如果说十年前国产车规芯片的使命是“填补空白”,
如今,它们的使命是——在电动化时代重新定义标准。
纳芯微等厂商的崛起,证明国产方案完全有能力在车规领域实现从“可用”到“好用”的跃迁。
随着更多整车厂在电控架构中引入本土芯片,步进电机驱动这一细分市场,正成为国产芯片切入EV供应链的突破口。
在未来的电动车中,也许你看不到这些微小的芯片,但每一次风向的改变、每一道光束的转动,都有它们在背后“精准地推动未来”。